全球最穷设计师一夜爆火!继贝聿铭之后,他又震惊了全世界...
以下文章来源于格调生活 ,作者格调生活
最近,世界瞩目的第4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终于开奖啦!
普利兹克建筑奖,AKA建筑界的诺贝尔,获得它,也就等于在建筑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普利兹克奖铜制奖牌
比如拿下第5届大奖的建筑艺术家贝聿铭,也被大家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他的代表作中不乏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这样的旷世之作。
改建后的玻璃卢浮宫,透着久远而充满现代感的浪漫。
而历届获奖者的作品,也基本都是这个风格:摩登、现代、充满想象力以及艺术感。
圣玛丽艾克斯30号大楼&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9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诺曼·福斯特作品
可以说,普利兹克奖就是艺术界的年更宝藏up主~
But!!今年获奖者的代表作,似乎和以往的审美有点脱节……
这些码得很整齐的红墙房子,颇有点返璞归真那个意思。
而这次的获得者也不太一样,被爆冷提名的建筑师名叫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是该奖项历史上的第一位非洲建筑师,也是首位黑人建筑师。
可能看到作品,很多人第一反应和我一样是不解。
但当了解凯雷之后就会发现,对家乡和同胞很沉的爱,才是他作品中最珍贵的东西。
这也让世人看到,艺术没有国界与阶级,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皆能开出美丽的花。
01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出生于非洲
1965年,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出生于布基纳法索的甘多。
如果你去搜索“布基纳法索”,
“世界上最贫穷、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这几个字会映入你的眼帘。
什么概念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地方可能都有拿得出手的土特产,他们的土特产就是“土”,沙土的土。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所在的这个地区的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别说小学,中学,甚至连个幼儿园都没有。
凯雷还算比较幸运,他是村长的儿子,这点小小的优势让他7岁时被送到离家二十多公里的舅舅家,让他接受教育。
凯雷被父亲送去上学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能让看懂上头派下来的公文。
所以,凯雷曾是这里唯一有机会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是第一个走出村庄去上学的人。
逼仄、闷热,是他对教室的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来自于160人挤在不到50平米的缺乏通风和照明的小屋子。
此时,小凯雷在心中暗想:等到自己长大,一定要给村里的孩子们建一些学校。
也许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已经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种子。
这个梦想朴素又美好,但现实可不是那么美好。
建筑师这个职业,别说你是非洲某个村里的走出来的学生,
哪怕你是那个富商巨贾之子,没有学历拿不到建筑师资格证,建筑这个梦想从何谈起?
所以在他二十岁时,他拿到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勤工俭学。
这时候上的还是一所木工技校,白天学习制作家具,晚上就去上夜校。
1995年,凯雷三十岁了,已经人到中年,他才刚刚获得奖学金进入德国柏林的柏林工业大学学习,
但他毕业获得建筑高级学位却在2004年,年届四十的时候。
十年大学光阴,他自然也没闲着,
为儿童能够拥有舒适教室进行募捐和宣传,大学学习期间,凯雷通过长期劝说同学们将香烟和咖啡消费的钱节省下来,募集了五万美金。
借此成立了“甘多学校建筑材料”基金会,后来改名为凯雷基金会。
2001年,凯雷用这笔资金回到家乡建造了甘多小学,
这是他建筑师生涯的起点,同时也成了他建筑生涯永远离不开的主题——家乡。
02
从土地中孕育,再回馈土地
苦难的记忆推动他立志成为一名回报家乡的建筑师。
同样,苦难的记忆构建了他的建筑风格。
透过建筑,可以洞察他童年的时光、苦难的回忆以及想要改变家乡现状的决心。
虽有决心,但是不得不考虑建筑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资金、气候、技术……
针对这些问题,凯雷当时的主要解决办法就是,动用全社区的力量。
诚如凯雷自己所言,“建筑与其立足的一方土地密不可分,亦与置身其中的使用者息息相关,在非洲这样一个注重社区感的地方,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事件,仅仅作为建筑师是不够的。”
他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建筑“甘多小学”便是如此,它是由甘多人民建造的,为甘多人民建造的。
甘多小学
基本上社区每个人都有参与建造工作。
没有资金?
他就运用基金会筹到的资金,同时动员当地居民作为建筑工人,教他们如何使用制砖工具以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这些都可以减少很多资金成本。
气候闷热,光线不足?
针对室内闷热问题,且没有空调的机械干预下实现通风。
他就地取材的粘土经过水泥强化,形成热量聚集的砖块,可将凉爽的空气保留在室内同时又能让热量通过砖块天花板和宽大的悬空高架屋顶散发出去。
针对光线不足的问题,他便尽量利用开孔设计,从侧墙到屋顶,既能减少用料又增加自然采光。
更重要一点,光与影交织在棕红色墙体上,充满着诗意,这给常年贫困的当地孩子无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对于这所学校的建造,相信甘多人民可以拍着胸脯说道,这是我建的。
甘多小学成功地让原先120人左右扩充到700余人,并让凯雷凭借此在2004年获得了阿卡汗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奖之一,每三年评一次)。
后来这也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二战后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筑之一。
这也成为他于2005年在德国柏林建立凯雷建筑事务所(Kéré Architecture)的催化剂。
随后,他也继续扩建甘多小学的配套设施,例如校工宿舍、学校图书馆等。
甘多小学
以此为点,以点带面,并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多个地区。
包括他在布基纳法索、肯尼亚、莫桑比克和乌干达等国建立了更多的小学、中学和医疗设施等。
本加河畔学校
Lycée Schorge中学
03
从建筑到建筑
除了学校以外,凯雷也在其他领域持续绽放着他在建筑上的才华。
著名的有,2017年建造的位于英国伦敦的蛇形画廊。
当时他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他首先思考的是用什么材质去建造呢?
他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木材”,
然后又想到把图案设计成非洲编织花纹。
还有像2019年建造的Sarbalé Ke艺术装置,
其灵感来自于空心的猴面包树的形状,在他的家乡,这种树因其药用价值备受尊崇。
这些艺术装置均由钢框架和彩色木制三角板构成,三座最高大的猴面包树塔位于中心区域,是最主要的集会场所,而周边较小的塔则适合更小型的亲密聚会。
粉色、橙色和蓝色的外观源自于日出日落时分,阳光穿过群山倾斜而下的绚丽色彩。
白天其内部是阴凉多彩的休憩空间,夜晚,灯光从内部透出,又是另一番奇幻美妙的景象。
还有也是19年建造的位于美国蒙大拿州的Xylem展亭,其木材基本上来自当地原始的、可持续的松木材料建造。
灵感来自tuguna,一种分布于很多小型Burkenabè村庄里的,多由木材和稻草搭建而成的神圣集会空间。
展亭圆形顶棚内的大量原木看似直接漂浮于头顶上方,斑驳的阳光不时透过原木间的缝隙洒进展亭。
各种高度的曲线座椅,可适应站立、坐卧和放置物品的多种需求,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广阔的景致。
正在建造的布基纳法索国民议会和贝宁国民议会,目前而言,是他建筑生涯最为恢弘的作品。
布基纳法索国民议会和贝宁国民议会,渲染图
花纹、药材、木材……
非洲这片土地给了他太多设计的动力和灵感来源,同时他也把非洲给予他的这些东西带到世界各地。
“凯雷建筑关乎的是目标而非实物,是过程而非产品”。
这是普利兹克建筑大奖评价凯雷的一句最核心的话。
所以,他具体建造了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为建筑师和他建筑行为本身。
于甘多、于布基纳法索、于非洲、甚至整个世界,
这是希望的火苗在传递,这是一颗生长于贫瘠土地里棕榈树的绽放。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